2017年入伏(2000年到2020年的入伏时间)
各位老铁们好,相信很多人对2017年入伏都不是特别的了解,因此呢,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2017年入伏以及2000年到2020年的入伏时间的问题知识,还望可以帮助大家,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,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2000年到2020年的入伏时间
2020初伏:7月16日-7月25日,共10天
2019初伏:7月12日-7月21日,共10天
2018初伏:7月17日-7月26日,共10天
2017初伏:7月12日-7月21日,共10天
2016初伏:7月17日-7月26日,共10天
2015初伏:7月13日-7月22日,共10天
2014初伏:7月18日-7月27日,共10天
2013初伏:7月13日-7月22日,共10天
2012初伏:7月18日-7月27日,共10天
2011初伏:7月14日-7月23日,共10天
2010初伏:7月19日-7月28日,共10天
2009初伏:7月14日-7月23日,共10天
2008初伏:7月19日-7月28日,共10天
2007初伏:7月15日-7月24日,共10天
2006初伏:7月20日-7月29日,共10天
2005初伏:7月15日-7月24日,共10天
2004初伏:7月20日-7月29日,共10天
2003初伏:7月16日-7月25日,共10天
2002初伏:7月11日-7月20日,共10天
2001初伏:7月16日-7月25日,共10天
2000初伏:7月11日-7月20日,共10天
2019年7月以后,猪的身价会如何
目前,生猪价格已经达到18元/公斤了,养殖户只要有存栏猪,都赚钱了。对于7月以后的行情走势,我认为是震荡向上的走势,就象网友说的是“进三退二”的上涨模式。进入7月以来生猪价格有小幅回落,从昨天才开始企稳上涨。
7月——8月份是我国猪肉消费淡季,人们消费意愿转向了消暑食品,加上大中院校放假,食堂餐饮业消费也会减少。禽蛋水产产量增长,也替代了猪肉消费的份额。因此,7月——8月份猪价格可能维持在18.5元/公斤附近。从今日网上报价来看西南、华南地区猪价在下降,价格在16元/公斤——17元/公斤左右,拖了全国生猪价格的“后腿”。7月——8月份是我国农产品进口高峰期。上半年,进口猪肉82万吨,同比增长19%,5月份进口猪肉18.75万吨,同比增长了62.6%,生猪存栏的下降,供应偏紧,也刺激进口猪肉量的增加。7月——8月份进口猪肉还会上涨,市场上屠企冷冻猪肉、进口猪肉、冷冻企业库存分割猪肉的上市,会平抑生猪价格的上涨,同时,市场猪肉会满足消费者需求。7月3日,全国25个省(市、区)解除了生猪禁令,解除封锁了,正常生猪生产和运销正在逐步恢复。截止7月3日,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,扑杀生猪116万余头,今年以来,发生疫情44起,除4月份外,其他5个月新发生疫情数均控制在个位数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。解除封锁,并不能说明疫情风险降低了。眼下天气炎热,是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关键期,养殖户还是要加强饲养管理,做好卫生防疫工作,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。在当前行情下,要积极恢复生猪产能,布局生猪产业长远发展。要扩大养殖规模,争取农村农业部和财政部的财政补贴,鼓励和支持。上半年能繁母猪和存栏生猪双双下降超过20%以上,部分地区生猪存栏下降25%,生猪供应偏紧在下半年更加凸显,一季度国内生产猪肉463万吨,同比下降5.3%。农村农业部屠企自检百日行动共派出兽医32931人,6625家屠企全部实现非洲猪瘟疫情自检。生猪流通秩序正在恢复正常。综上所述,生猪价格在7月——8月份均价维持在18元/公斤——19元/公斤,在9月底有可能“破9冲10”的可能。生猪价格在10月份可能会大涨。(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)2017年几月几号出伏
应该会比较热的。今年的农历八月份是公历的八月底开始的,刚刚过了农历的处暑节气,天气还是会比较热的。人们常说的热在三伏,今年的末伏的最后一天是公历的八月二十四,也就是农历的七月二十七,而公历的八月二十七,就是八月初一了,它刚过去末伏没有几天,所以说农历的八月份还是比较热的。
入伏怎么算
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。
伏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叫做三伏。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,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,阳光接近直射。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,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,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。不过,每天吸热多,散热少,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,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,天气就最热了。
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,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。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,中伏天数不固定,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,有6个庚日时,中伏为20天。
从夏至后第三个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(10天)、中伏(10~20天)、末伏(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,10天),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。
入伏,意指进入三伏天。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。今年(2017年)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2日(庚辰),第二个庚日是7月2日(庚寅),第三个庚日是7月12日(庚子),所以2017年从7月12日开始入伏,初伏从7月12日~7月21日共10天,中伏为7月22日~8月10日共20天,末伏8月11日~8月20日共10天。今年三伏历时40天。
我国古代用天干、地支合并记载时间。天干的数字有10个,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,壬、癸,地支的数字是12个,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把天干与地支相配,就得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……,交叉配合60次,故称60花甲子。“三庚”就是遇上3个“庚”字,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。由于天干是10个,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,如庚子日、庚寅日、庚辰日等。一年365天(闰年366天)都不是10的整数倍,今年某一天庚日,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。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。
伏,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叫做三伏。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,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,阳光接近直射。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,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,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。不过,每天吸热多,散热少,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,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,天气就最热了。
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,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。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,中伏天数不固定,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,有5个庚日时,中伏为20天。
伏,是避暑之意。从夏至开始,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,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,当初起名“伏”是很科学的。
OK,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shumaav.com//jyuzs/middle/420703.html